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59篇
林业   26篇
农学   96篇
基础科学   2篇
  59篇
综合类   626篇
农作物   53篇
水产渔业   70篇
畜牧兽医   105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2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7 毫秒
991.
[目的]通过对湖南长沙地区油茶内生拮抗菌的筛选,为油茶根腐病、叶枯病、炭疽病及软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研磨法从健康油茶根、茎、叶组织中分离出内生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对油茶根腐病、叶枯病、炭疽病及软腐病都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菌,并进行形态观察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不同组织内生细菌数量不同,根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最多,其次为茎,叶中最少。菌株J-3-1对油茶根腐病菌、叶枯病菌、炭疽病菌及软腐病菌均有拮抗活性,其抑菌圈半径分别为12.5、16.8、13.5、13.4 mm。16S r DNA相似性为99%。[结论]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及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992.
从玉米植株的茎基部叶鞘分离得到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acillus subtilis BS-8D)。田间小区防病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玉米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效。采用抗利福平标记突变菌株BS-8Drif测定其定殖能力,结果显示该菌株在玉米叶鞘上有较好的定殖能力,施用10 d后仍能保持较高密度。对BS-8D菌株拮抗机理研究发现,菌株无菌培养液能抑制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ia solani)核萌发和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993.
笔者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对东风螺滩涂养殖区与非养殖区的水质因子(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活性磷)和微生物(弧菌、总异氧菌)进行检测,以期了解东风螺滩涂养殖区水质因子与微生物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的高峰出现在3~5月份,活性磷的最高值出现在10月份,而5~10月份,弧菌都维持较高的浓度;各个水质因子与微生物的检测数据呈波动变化,除氨氮以外,其他指标养殖区与非养殖区间差异不明显;这表明在当前的养殖面积(18 hm2)和养殖密度(300粒·m-2)下,东风螺养殖未对海区水质因子与微生物群落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果园土壤中1株螺螨酯降解菌的筛选与降解率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富集培养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等方法,从青岛苹果种植地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出1株螺螨酯高效降解菌.对该菌株进行了螺螨酯降解率测定并测定了该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和农药降解谱.结果显示:分离筛选出的菌株QD23-4在培养120 h后对螺螨酯的降解率为74.50%,确定了该菌株最佳的生长温度为25℃、pH为7.0.该菌株在培养72 h后对三氟羧草醚、烯酰吗啉和毒死蜱降解率为42.00~31.10%;对苯达松、乙嘧酚磺酸酯、丁醚脲和吡虫啉降解率为28.50~16.22%.  相似文献   
995.
抗生素对雌二醇降解菌JX-2降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抗生素对雌二醇(E2)降解菌JX-2降解性能的影响,通过药敏试验研究了12种常用抗生素对菌株JX-2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雌二醇-抗生素联合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抗生素作用下菌株生物量及降解性能,探讨了混合抗生素分别对纯培养条件下和污水中菌株JX-2降解E2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JX-2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很低,对氯霉素、土霉素和磺胺嘧啶的耐药性相对较高,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介于两者之间。低浓度抗生素(MIC)对菌株的生长和降解性能影响不大,而高浓度抗生素(MIC)则会明显抑制菌株生长并降低其降解性能。随着时间延长,低浓度抗生素对JX-2降解E2的抑制作用减弱,而高浓度抗生素的抑制作用减弱不明显。当各抗生素浓度为10.0、100.0μg·L~(-1)和1.0 mg·L~(-1)时,混合抗生素对纯培养条件下菌株JX-2降解E2并无影响,而当各抗生素浓度增大到10.0 mg·L~(-1)时,混合抗生素显著抑制了菌株对E2的降解,7 d时E2降解率为48.2%。当各抗生素浓度为10.0、100.0μg·L~(-1)和1.0 mg·L~(-1)时,菌株JX-2对污水中E2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E2降解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996.
烟草黑胫病拮抗细菌复合菌株的筛选与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烟草根际土壤中筛选对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 nicotianae)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拮抗菌株进行复配筛选,以期为烟草黑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高效生防资源。从贵州省毕节市、四川省泸州市种植烟草的田地采集根际土壤样品,平板稀释法分离土壤细菌,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对烟草黑胫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相容性试验测定亲和性较好的菌株组合,对获得的菌株和复配菌株进行进一步盆栽和大田试验,测定其对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并对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16S rDNA鉴定。在采集到的17份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到247株细菌,初筛获得19株对烟草黑胫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相容性测定筛选出6株亲和性较好的拮抗细菌B3和B64、B41和B57以及L7和L47。进一步的抑菌、盆栽和大田试验表明以复配菌株B41B57和L7L47抑菌效果最佳,盆栽试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5.72%和77.95%,大田试验中防治效果分别达67.99%和71.40%,且复配菌株抑菌效果高于单一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拮抗细菌B4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L7、L47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quefaciens),B57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复配菌株B41B57和L7L47对烟草黑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烟草黑胫病生物防治的有效生防资源。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从木霉(Trichoderma spp.)代谢产物中获得对疫霉菌(Phytophthora spp.)有抑制作用的活性拮抗化合物,并评价其对其他植物病原菌的生防潜力,为木霉生防菌株及其产生拮抗化合物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用玻璃纸筛选法筛选产生拮抗化合物的木霉菌株,这些化合物对疫霉菌有强烈的抑制活性。在PDA上培养获得的木霉菌株作为接种体,进一步接种在稻米培养基上扩大培养,用于拮抗化合物的提取。木霉培养物经乙酸乙酯萃取、过滤和浓缩等程序,获得最初的粗提物。粗提物进一步通过柱层析、薄层层析纯化和生物活性测定,确定活性组分并获得纯的样品。依据样品的化学特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确定拮抗化合物的化学分子式和结构。选用不同类群的植物病原菌,包括卵菌门的辣椒疫霉(P. capsici)和黄瓜疫霉(P. melonis)、子囊菌门中的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和担子菌门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测定拮抗化合物对它们发育不同阶段的拮抗活性。【结果】最初筛选试验结果显示,渐绿木霉(T. viridescens)菌株TS0404能产生对疫霉菌有强烈抑制活性的拮抗化合物。分离、纯化和生物活性试验表明,具有生物活性的活性组分是一种黄色油状液体。质谱图揭示该化合物最大离子峰166,化合物被鉴定为6-戊基-2H-吡喃酮(6-pentyl-2H-pyran-2-one,6-PP)。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对辣椒疫霉、黄瓜疫霉、立枯丝核菌、尖镰孢菌丝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15.26、99.58、126.46和315.75 μg?mL-1),其中对黄瓜疫霉抑制效果最好,300 μg?mL-1浓度完全抑制黄瓜疫霉菌丝生长。该化合物对辣椒疫霉和黄瓜疫霉游动孢子囊萌发也有显著抑制效果(EC50分别为168.67和111.87 μg?mL-1),其中对黄瓜疫霉游动孢子囊萌发抑制效果最好,在400 μg?mL-1时,完全抑制其游动孢子囊的萌发。此外,6-戊基-2H-吡喃酮还对尖镰孢分生孢子和立枯丝核菌菌核萌发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其对尖镰孢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的EC50为151.81 μg?mL-1;300 μg?mL-1时,完全抑制立枯丝核菌菌核的萌发。【结论】从渐绿木霉筛选分离获得了6-戊基-2H-吡喃酮,其对卵菌中的辣椒疫霉和黄瓜疫霉子实体有强烈的抑制活性,对尖镰孢和立枯丝核菌菌核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显示该物质是一种广谱性的拮抗化合物,在作物疫病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8.
从珠芽蓼中分离的内生细菌ZA1对马铃薯坏疽病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鉴定为莫海威芽孢杆菌。本文通过平板对峙法对ZA1分泌物抑制马铃薯坏疽病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ZA1抑菌粗提物的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ZA1的最佳培养基为B培养液,最佳发酵温度为17.8℃,培养基的最佳pH是6.9,150 mL三角瓶的最佳装液量为20 mL,最佳培养方式为暗处理振动培养96 h,经对ZA1进行优化培养,其对马铃薯坏疽病菌的EC50=0.1228 μL/mL,是优化前EC50=4.5888 μL/mL的37倍。ZA1的抑菌粗提物90℃下处理2 h,其相对活性达到76.62%,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对紫外线照射30 min后相对活性差异不明显; pH为3和11时,其相对活性分别为92.87%和85.11%;对蛋白酶和Ag+、Cu2+、Zn2+和Fe3+等金属离子不敏感,经Ag+处理后的相对活性可达到86.93%。  相似文献   
999.
一株内生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平板稀释法、平板对峙法从核桃根部皮层筛选出一株对核桃根腐病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1A,通过形态特征测定、理化特性分析和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芽胞杆菌(Bacillus sp.),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KJ865856;其抑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拮抗菌对核桃根腐病菌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抑菌率达63.33%;此外,该菌对板栗疫病菌等几种不同的林木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抗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通过分泌蛋白酶和纤维素酶降解真菌细胞壁中蛋白质和纤维素,破坏病菌菌丝,病菌生长受到抑制。该拮抗菌能够显著抑制核桃根腐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孢子萌发抑制率达74.89%,病菌菌丝表现为菌丝扭曲、断裂,分支增多并缠绕,菌丝颜色加深等。盆栽生防效果研究显示,该拮抗菌对各组核桃根腐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采用该拮抗菌预处理具有相对较好的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A. J. Young 《Plant pathology》2016,65(9):1403-1410
Ratoon stunting disease (RSD) is the most economically significant disease of sugarcane, and, although it was first discovered in 1945, surprisingly little is understood of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pathogen, Leifsonia xyli subsp. xyli. This review traces RSD to the release of modern commercial hybrids, and provides evidence that Saccharum officinarum, the major progenitor of modern sugarcane cultivars, is not the natural host for L. xyli subsp. xyli. Rather,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wild relative, S. spontaneum, is more likely to be the original host, and that L. xyli subsp. xyli was acquired during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work undertaken in Java during the 1920s. The release of the universally adopted variety POJ2878 then facilitated the dissemination of a single, worldwide clone of L. xyli subsp. xyli.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hypothesi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plant improvement and the potential for new diseases to emerge through further attempts at broadening the genetic base of commercial sugarca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